【国宝品鉴】石磨
石磨,汉代,石器。扇厚5.10厘米、直径11.60厘米。1960年2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洛阳中州大渠孟津
发掘出土,1963年入藏河南博物院。
.jpg)
石磨,磨体呈园形,分为上下两扇,上扇中心有园形粮栏,栏内有两园孔,两孔中间竖一道隔墙,上扇
外墙上有一个用来插磨杆的扁方形孔,栏外周刻划斜下行线三角形纹和三角形卷云纹,外墙刻划重叠式
的卧人字纹;下扇内心有一个设置磨脐用的扇方形孔,下扇外墙装饰斜平行线。两扇里面均刻划斜线作磨
齿。有使用痕迹。
.jpg)
石磨是一种谷物加工工具,通常是用两块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凿制而成,分上下两扇,皆为扁圆柱形。
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,一般用铁制成,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,两扇相合,下扇固定,上扇绕轴
转动。上扇的注孔称作磨眼,立轴和上扇相对卯称作磨脐,两扇接触面的空膛称作磨膛,磨膛的外周还
有此起彼伏的磨齿,上部的转磨叫杆,下部承磨的叫盘,载磨的叫床。操作时,推动上扇旋转,谷物通
过磨眼流入磨膛,均匀地分布在四周,被磨成粉末,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,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。
据专家推测石磨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,在汉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。
这件石磨,制作精致、装饰华美、形制完整,并且是实用之物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它的出土对于研究汉代的农业生产、科学
技术、饮食状况等都有重要的价值。
目前,我国还没有发现春秋时期的石磨。现在已知,确认为战国时代的石磨有三例:一例是在河北邯郸发
现的,但报道只说“有大小石磨、石臼、石锤、石磙、柱础”,未提供详细资料;另一例是在陕西临潼郑庄秦
石料加工场发现的,但只存下扇,磨的直径是54厘米、厚7厘米,磨中间的轴孔为边长5厘米的方形,内圈
有直径20厘米的平面,平面之外是4圈磨齿;第三例发现于陕西临潼武官屯秦都栎阳遗址中,只存下扇,圆
形,中部微鼓起,较边沿高出2.45厘米,直径55.5厘米、厚8厘米,中心有边长3厘米的方竖孔,孔中置放
铁芯轴,芯轴凸出部分已残。铁芯周围10厘米内无磨齿,10厘米外均匀地凿有枣核形磨齿,共7排,呈同心
圆排列,齿长2.5厘米,最宽处为2厘米。磨盘用颗粒状砂岩制作。
.jpg)
临潼
.jpg)
198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槐林村采集的汉代石磨,圆形,长17.80厘米、扇厚6.50厘米、直径19.80厘
米。分上下两扇,上扇中心有一直径为12.5厘米的筒状盛器,中有隔墙将两眼分开,下扇正中有磨脐以
承上扇合拢,合面均雕出沟槽用增加磨擦力碎粉碎的粮食,有使用的痕迹。
.jpg)
1957年,在山东济南出土一台完整的实用石磨,有完整的上下扇,上扇顶部中央为相对的平面,外围和
中径线上均有隔梁,分作两个半月形进料口,进料门内有磨眼。剖面呈“凸”字形,边缘表面刻满斜线纹。
侧面边缘上有长方形孔,为安装磨棍之用。下扇中心有凸起的榫,磨齿为近似枣核形凹坑,排列成同心圆。
.jpg)
1968年河北满城王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内,出土了一台完整的石磨,磨置于一个铜制的漏斗之中。分上、
下两扇,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,周边突起,当中有一道横梁,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,底面满布圆窝
状磨齿,中心稍内凹,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,表面微隆起,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,磨通高18 厘米、径54
厘米。
.jpg)
1982年在河南淇县出土一台汉代石磨,分上下两扇,用白砂岩凿成,石质光泽晶莹,白色夹紫。通高
19.5厘米、直径55厘米、厚13.5厘米。上扇面凹背凸,背面雕两个半月形漏斗,斗底孔一大一小,大孔
径3厘米,小孔径2厘米。扇侧凿一长方形孔,长7厘米、宽3厘米、深5.5厘米,为安装磨棍的槽孔。下
扇底平,面微凸,与上扇之底面相配。上下扇磨齿均为八区斜线纹,有使用痕迹。磨脐为铁质圆柱体。
.jpg)
20世纪50年代在洛阳汉河南县城东区遗址中的粮仓里,发现了四扇石磨,其中一件下扇三件上扇,大小
相同。其中一件上扇,直径50厘米、边厚7厘米、通高11厘米。顶面隆起,剖面呈凸字形,两个半月形
漏斗组成整圆形,漏斗内嵌有铁片,边缘有三个长7厘米、宽2厘米、深6厘米的捉手孔,底面有齿,齿
由六匝长方形小坑组成。
.jpg)
汉代是石磨发展的高峰期,石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石磨本身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。在考古中不仅
发现了汉代大量的实用石磨文物,而且出土了许多模型,这都充分证明了石磨在汉代的实用价值和其享
有的很高的社会地位。汉代的石磨,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:上扇凸起,外观呈凸字形,
凸起部分的内腔形成一对半圆形、具有一定容积的贮粮漏斗。各地发现的汉代石磨实物,尺寸多比较小,
一般直径只有0.5米左右,磨扇的厚度也只有8~10厘米,这说明这时的磨还主要靠人力推动。这时期也出
现了畜力牵拉的石磨,比如在满城汉墓石磨旁就发现了牲畜骨架,说明其是畜力拉磨的。
.jpg)
|